鵝城新景
靜樂縣鵝城鎮地處靜樂縣中部,東與娘子神鄉接壤,南與神峪溝鄉、豐潤鎮相鄰,西與王村鄉相連,北與辛村鄉、段家寨鄉毗鄰,為靜樂縣人民政府駐地,是全縣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,區域總面積126.91平方千米。
鵝城鎮氣候獨特,四季分明,為雜糧黃金種植區,不僅耕種谷子、莜麥、土豆、豆類、玉米等糧食作物,而且孕育了柴胡、黃芪、冬花等中藥材植物。鵝城鎮交通便利,名勝古跡眾多,如戰國趙王城遺址、衛國寺、天柱山風景區、岑山書院等。
近年來,靜樂縣委、縣政府努力踐行農業特色化、工業新型化、旅游全域化、產城融合化、環境生態化、社會文明化的路徑,推動產業振興,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,生態文明實現新進步,開放能力得到新提升。
歷經滄桑地
據考古發掘表明,靜樂縣境內早在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。唐堯、夏、商時期均為冀州領域。春秋屬晉地,戰國為趙地,秦屬太原郡晉陽邑。西漢高祖元年(前206年)始置縣,名汾陽,屬并州太原郡。東漢末廢汾陽入九原縣,為秀容地。隋大業四年(608年)改為靜樂縣,屬河東樓煩郡。宋太平興國六年(981年)廢靜樂縣改為靜樂軍,后又廢軍復縣。金初置靜樂郡,明洪武年間復置靜樂縣,屬太原府。
據清康熙版《靜樂縣志》載,靜樂古縣城始建于北宋,城郭為方形,垣高2丈,設南北兩城門,明代先后進行多次重修,城垣全部用磚包砌,高達4丈,增設東門和北門甕城,并建有鼓樓、門樓、角樓等??h衙設于城內西北,書院建在岑山半腰。此外,縣境內古長城遺址散見山脊嶺端,或夯土筑成或片石壘砌,相傳趙武靈王曾在這里練兵,即如今的趙王城村。
位于縣城南部,汾河、碾河、洋河三河交匯處的天柱山是國家級旅游風景區,因北魏天柱大將軍爾朱榮封號而得名。山前碾河如帶,汾水潺潺,山上古木參天,林蔭蔽日,天柱山以一己之力集齊了神話、史志、詩歌對它的贊美。作為旅游觀光和休閑避暑的勝地,清代名臣李鑾宣以“汾碾交匯處,青天一柱懸”盛贊其景色秀麗、風光無限。
層巒疊嶂,地形穹窿,風神山為該地境內道教名山,以“神煙風洞”名列“靜樂八景”之一?!渡轿魍ㄖ尽份d:“早在舊石器時代,風神山已有人類活動,為‘丁村文化’重要代表地之一?!比缃?,汾河西岸的風神山林草覆蓋率達92%,入目全是醉人的綠,蓋住了黃土,鎖住了泥沙。岑山是一座人文圣山,從半山到山頂,遍布儒學禮教建筑群,融儒、釋、道三教為一山。岑山之巔,文筆塔凌霄突起,氣勢宏偉,與天柱山、風神山遙相呼應。
古城戰事多
鵝城鎮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。那矗立在縣城周圍山上的烽火臺和汾河畔的烈士塔,成為時光中的一道風景,記載著鵝城鎮的歷史。風和景明的時日,拄著拐杖在西樹林中悠閑散步的老八路、老民兵,常常會向后人講述起他們曾經親歷過的戰事……
抗日戰爭時期,靜樂是晉綏邊區的東大門。紅軍東渡黃河時路經縣境,播下了革命火種。120師則長期駐扎靜樂,與當地民兵一起,同日寇浴血奮戰。賀龍、關向應、王震、余秋里等都曾在這生活、戰斗過,促成了各界聯合抗日。1937年10月,中共靜樂縣委成立;1940年1月,靜樂抗日民主政府成立;1945年12月,隨著日寇投降,靜樂全境解放。在八年的殘酷斗爭中,靜樂軍民同日偽軍進行了大小戰斗近千次。其中在鵝城鎮轄區所進行的戰斗,尤以“火燒天柱山炮臺”和“圍困靜樂縣城”兩仗最為慘烈。
1939年春,日軍占領靜樂縣城后,即在城南天柱山修筑炮臺,作為城內守軍的前哨和屏障。1942年冬,358旅決定拔去這一據點。武工隊首先抓住了炮臺炮長馬德全。經教育,馬德全表示愿意為抗日軍隊出力,并約好了收復炮臺的時間、辦法及聯絡信號。隨后,武工隊員陳占彪、羅懷義等按照約定的時間和聯絡辦法,順利地進入碉堡。這時馬德全已把炮臺內所有槍支的槍栓都卸了下來,使整個警備隊完全失去了戰斗力,只好乖乖投降。最后,武工隊一把火將炮臺燒掉,帶著俘虜和繳獲的物資凱旋而歸。
1945年8月15日,日寇宣告投降后,靜樂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,展開了殲滅縣城之敵、徹底解放靜樂的戰斗。在這次戰斗中,八路軍和民兵分兵合圍,一部分圍困靜樂縣城之敵,一部分在忻靜公路沿線伏擊敵人。9月11日晨,按照預定的作戰方案,部隊進入伏擊陣地,以農田里的高粱、玉米作掩護,埋伏于忻靜公路兩側。到了上午,日軍25輛汽車一輛接一輛從縣城開出,駛往忻州方向。車隊一進入黑漢溝伏擊圈,立即遭到我伏擊隊員的猛烈攻擊。一顆顆手榴彈在敵人汽車旁爆炸,敵人慌忙從車上跳下,企圖逃竄,但均被打退。郝毛存、單民英率領的民兵戰斗隊用手榴彈開路,沖向敵人的汽車,先后炸毀4輛,斃傷日偽軍20余名。最前面的敵車想沖出伏擊圈,但在我伏擊隊伍的阻擊下,哪能沖得出去!又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,敵人的25輛汽車均被炸毀,隨車敵人也全部被殲滅。與此同時,圍城的部隊、民兵也兵臨城下??h城周圍地雷密布,城內之敵寸步難行,行則必炸,出則被擊。9月12日,陷入困境的日軍被迫棄城逃往忻州。從此,被日軍盤踞長達6年之久的靜樂縣城即告解放。
地靈人亦杰
納天柱山之靈氣,汲汾河水之膏澤,在鵝城鎮這片古老的土地上,真可謂人杰地靈?;蚍鋈鯘?,或舍己報國,真善美的品德深深影響著這片土地上勤勞善良的人們,一輩輩,一代代。
古老的趙王城池,蜿蜒起伏的城墻隱約可見,如一條橫亙在大地上的蒼龍;沉寂了億萬年的大巖石,向人們講述著動人的傳說。以孝為先、流芳千古的呂新命之妻張氏至今為人稱道,據《靜樂縣志》載:張氏,重慶守呂新命妻,命為諸生時,母有疾,醫言食乳可愈,張氏飯其子,乳姑三年。
優秀的靜樂兒女興教學、解民憂、抗強虜、抵倭寇,共赴國難,義無反顧。打開塵封的歷史,一個個閃耀著光輝的名字便會出現在我們眼前。有一身硬骨、浩氣長存的革命先烈王佑、呂薇萍、張波,有懸壺濟世、德藝雙馨的一代名醫武師齋、秦肇周、武有功、賀本緒、程沂南,有獻身梨園的蔣鳳山,有深明大義的邢潤物,有造福一方的武澤霖,有中央黨校社會學家秦仁山、《人民日報·海外版》副總編輯張虎生、第十四屆中國戲劇“梅花獎”獲得者成鳳英,有《太原日報》高級記者、詩人王慶華,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、著名詩人宋耀珍等。
時代新風貌
大美鵝城,說不盡前世今生。
新中國成立以來,在歷屆鎮黨委、鎮政府的領導下,鵝城鎮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,獲得了中國藜麥之鄉、國家衛生縣城、國家園林縣城、中國最美特色旅游目的地、中國天然氧吧、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稱號。鵝城鎮作為縣委、縣政府所在地,首善之區,中樞重地,文化中心,為靜樂建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。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,新時代,新征程,新偉業,在縣委、縣政府領導下,鎮黨委、鎮政府與全鎮人民一道,以黨建為引領,推動產業提升工程、鄉風文明建設工程、庭院經濟工程、鄉村旅游工程、星級文明戶創建工程?!拔宕蠊こ獭蓖l共振、齊頭并進,把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做實做深做精彩,讓鄉村發展增顏值、提氣質、升品質,使鄉村振興底色更亮、成色更足、特色更鮮明。這里的一山一水都在為創新發展賦能,一草一木都在為文化自信添彩,一橋一路都見證著新時代鵝城鎮高質量發展的新成就。
時年如梭煥新顏,底蘊深厚鑄輝煌。
從舊石器時代墾田漁獵,定居興業,到“汾河水神”臺駘治水造福百姓;從“跨馬林胡百戰開”的趙武靈王,到戰國時期修筑趙王城安居保民;從北魏都督爾朱榮“天柱”封號名山,到隋大業四年冠名靜樂;從岑山書院教化育人、啟迪心靈,到呂新命之妻張氏傳承家風;從展現人民純樸善良的民間古樂,到凈化心靈、釋放快樂的民間諺語;從抗日戰爭英勇殺敵的靜樂武工隊,到當下“不以善小而不為”的道德模范……
文明在這里延綿。
歷史在這里賡續。
文化在這里傳承。
輝煌在這里續寫。
圖為鵝城新景。范亮后 袁晉峰攝
(責任編輯:盧相?。?/span>